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治未病科普 >> 健康教育

健康教育

体内湿气不除,睡眠很难香甜!这篇除湿要诀,一定要牢记~
信息来源: 编辑:
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:每天被闹钟叫醒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接着继续睡。
即使坚持早睡晚起,第二天依然不解乏,上班打哈欠,上课打瞌睡,成天昏昏欲睡,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,没有真实感像是在梦里……
下班或放学回家后,立即躺在床上,浑身无力,甚至连饭都懒得吃…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?





“湿困脾阳”睡不香

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“阳气盛则嗔目,阴气盛则瞑目”。
意思就是说,火旺之人睡不着,寒盛之人睡不够。
《丹溪心法》也认为“脾胃受湿,沉困无力,怠惰嗜卧”。
中医认为,体内湿气太重,困住了脾升清降浊的功能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清窍失养,脑失神用,就会出现头脑昏沉、嗜睡多醒、全身困重、疲乏倦怠、脾虚失运、腹部胀闷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泻等症。





湿气究竟从哪里来?


中医认为,凡致病具有重着、黏腻、趋下特性的外邪,都称之为湿邪。
中医将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。
外湿多因环境潮湿、涉水淋雨所致,夏天环境中湿气很重,易因湿邪致病;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而致脾阳受损引起。
外湿可内传脏腑,内湿也可外达肌肤,湿邪又易与风、寒、暑、热等邪气相互纠结,称为风湿、寒湿、湿热、暑湿等。
为什么现代人湿气重的越来越多?主要原因之一就是“吃得太好,动得太少”。
每天肥甘厚腻及寒凉食物吃得太多,脾胃阳气和运化功能受损,则聚湿生痰。
如运动不足,出汗减少,则湿气没有出路,同样会导致湿气积聚。
那么,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湿邪之困呢?
一般来说,如有晨起疲乏、舌苔厚腻、刷牙时恶心、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提示体内湿气较重。





湿气重在防
图片


图片
01
日常防湿


日常生活中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。
  • 不要直接睡地板,因为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,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。
  •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,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。
  • 居室避免潮湿,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、清爽、干燥。


图片
02
饮食祛湿


凉拌食品、冷饮、甜食、酒都会助长湿邪,要少吃。
冬瓜、西瓜、丝瓜等,能够通过利尿而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,日常饮食上可以多吃一点。
茯苓、泽泻、薏米、赤小豆等食物都有淡渗利湿的功效,可常熬粥后服用。
白扁豆能补中气、健脾,脾得健运,气得运化则湿气自除,夏天宜常吃。


图片
03
运动祛湿

越是不爱运动,体内积存的湿气就越多。适当运动能振奋、激发体内阳气,可以缓解压力,促进身体器官运作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
慢跑、游泳、瑜珈、太极、八段锦、五禽戏等运动,有助促进气血循环,增加水分代谢。


图片
04
拔罐祛湿

拔火罐可以逐寒祛湿、疏通经络、行气活血。
夏季拔罐除湿推荐穴位:大椎、风门、脾俞、命门、承山等穴位,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。


图片


图片
05
穴位按摩祛湿


夏季,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祛湿健脾效果的穴位来祛湿,如血海、阴陵泉、丰隆、中脘、足三里、脾俞等穴位,可每天按摩2~3分钟,以感到酸胀为度。


图片


图片
06
热水泡脚祛湿


伏天阳气最盛,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,从而起到健脾、除湿、通经、利水的作用。
对于出现四肢乏力、困乏、食欲减退的人,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20克、苍术15克、艾叶15克,效果会更好。


图片
07
中成药祛湿


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,如果体内湿气太重,吃食物或外治等方法效果不佳,就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。
常见的如香砂平胃颗粒、参苓白术散、藿香正气散、二陈汤等方剂均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
图片
08
简便廉效的食疗方


除湿健脾醒神汤


材料:薏仁15克,怀山药30克,芡实15克,白扁豆15克,生黄芪12克,生白术10克,猪排骨200克。
做法:猪排骨洗净血污,怀山药、白扁豆、薏仁米用锅炒至微黄,与芡实、黄芪、白术一起全部进汤煲内,用中火煲2个小时,调味即可。
功用:祛湿健脾,益气醒神。


橘皮桂香苍蒲茶


材料:橘皮3克、桂枝6克、石菖蒲6克、苍术4克。
做法:煮水代茶饮。
功效:健脾燥湿,醒脑开窍。 

文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。

图文源于网络,侵删

图片